九月头一哈,美区的飞机票预订软件下载量猛然上升,这么一看,像不少来自美国的用户,居然都在订往印度飞美国的机票,真是挺奇怪的。
而且这些美国人其实并不是真的买,只是在刚下单后就取消,然后又重新下单,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个过程,结果让所有去印度到美国的航班价格都飙涨了。
这事儿其实是美国网民掀起的“通厕所运动”跑得挺欢的。
那会儿特朗普刚公布要改变针对外国劳工的签证政策,似乎有打算取消这些签证资格的迹象。
用这种签证在美国工作的人中,最多的还是印度人,很多公司一下子就通知印度员工赶紧买机票回国,免得以后想回来都难了。
可以这么说,这次签证政策一出,很多印度人都担心回不了美国,基本上变成了“回不来”的局面,真是让人觉得挺棘手的事。
得知这消息后,美国那些红脖子们立刻来了精神,发动群情激奋的行动,拼命抢购前往印度的机票,似乎想用堵厕所的方式,把印度人“通”回去,真是挺狠的场面。
红脖子们表示,在订票的网站上,只要一点击预订,就算还没付钱,平台也会把这个座位锁住15分钟,等时间一到,又会把座位释放出来。
只要同时下单的人数够多,即使大家都不出一分钱,也能把所有座位抢光,让印度人买不到机票。
就有人负责整理所有从印度飞美国的航班,有的人教大家怎么用特殊的工具,而最厉害的那位大哥,一个人锁定了100张机票。
这些人有组织地抢票,不光让机票价格飙得很快,还造成印度人根本买不到回美国的机票,气到印度媒体都公开批评美国人是“极右翼分子”。
可是红脖子们会嘀咕,你们对印度人根本不了解,宁愿错杀也不放过啊。
只要湿婆点头,印度人就别想在那块地方闯不出来。
虽说印度人在许多方面可能不算太出色,但在全球移民人数这件事上,绝对算是第一名。根据国际移民组织的统计,现有1800万印度人在国外生活,成为世界上输出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也让他们有了“润人之国”的称号。
过去几十年,印度在“润人论武”这方面展现出不少本领,能爬雪山、穿越沙漠,还能偷偷摸摸渗透进去,硬刚几支正规军队,实力不输欧美国家。
他们还能伪装成学生、企业家甚至外交官,倒车殖民,把英帝国给带得团团转,这也让第一位印度裔的首相出现在了英国政坛。
润学在印度算是个相当讲究的学问,产出了不少论文,还拍了不少电影。
到2023年底,有一部叫《Dunki》的电影,也叫《人在驴途》或《驴子》,由《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导演来拍,沙鲁克·汗也在里面出演。这部影片主要讲述几个印度人如何克服各种难关,努力通过润学的方式,最终成功抵达英国的故事。
影片里的故事逗得人直乐,价值观之离奇,简直能把所有观众的脑袋上的折皱全给抚平啦。
今天咱们就搭配这部电影和一些真实的案例,跟大家闲聊聊那神奇的印度润人情况。
这个故事发生在1995年的印度,地点在旁遮普邦的一个叫拉尔图的小村庄里。
在旁遮普邦的印度人心里,几乎都怀揣着出国的梦想。
家里有人在国外的,他们都喜欢在自家的屋顶上建个水泥飞机,显摆一番。
主角们几个也都是满脑子搞润带嘤的梦想。
女主叫玛努,1984年旁遮普邦动乱的时候,她爸爸的生意店被烧了个精光。她家为了翻身,又借了不少钱,打算重新振作。
玛努的哥哥刚巧在这会儿出了点儿事,追债的人觉得他们还不了钱,就把房子给霸占了。玛努一家被赶到附楼里,靠卖点东西勉强过日子。她想着去英国闯一闯,赚点儿大钱,把房子帮家里买回来。
她的两个好友,一个叫布古,一个叫巴利。
布古的爸爸丢了工作,妈妈只好做出了一个违背祖辈传统的选择,不再穿莎丽而是穿裤子出去工作。
每次妈妈出门,村里的人都会用奇怪的眼神盯着她,布古想着赚钱,让妈妈不用再东奔西跑、抛头露面。
巴利和布古遇到的困境差不多,这三个因为缺钱而苦恼的人平时都靠打零工,比如理发、做印度飞饼、卖衣服啥的,可就是赚不到足够的钱来实现他们的梦想。
他卖衣服,调侃客户长得胖,被老板赶了出去:
就这般,三个人去找了个专门办理移民和签证的中介机构。
中介给了巴利一张照片,说那是个英国女人,吸毒成瘾的瘾君子,名叫凯瑟琳,只要出点钱就能和她结婚,用配偶签证走个捷径,到伦敦后再跟她撇清关系就行了。
布古呢,中介给了他一份假冒的学位证,叫他装作医生,走商务签证轨迹。
说到玛努,中介告诉他有个朋友是摔跤教练,让玛努假扮成个印度姑娘摔跤队员,用体育签证搞过去。
当然,中介帮忙造假价格不便宜,为了多赚点儿,布古把他妈一辈子的积蓄——15万卢比都拿了出来。
中介让他们回去好好学习一下人设的相关知识,省得到时候露馅儿。
其余的都还行,就是玛努那边缺个摔跤教练,咋办啊?
就在这个时刻,沙鲁克·汗扮演的男主角哈迪·辛格精彩亮相。
他是个退役军人,刚到这个村子,就碰巧遇到玛努跟老板吵架,老板拿着棍子冲过来准备动手。
哈迪挺身而出,一招过肩摔就把老板给摔倒在地上。
玛努一看到哈迪的动作,就觉得挺 wanna 拜师学摔跤的。巧得很,哈迪这次来村里,本来是找人的,正好找到玛努的哥哥。
大概一年前,哈迪在边境中枪了,玛努的哥哥背着他一路跑到医院,把哈迪从死神手里救了出来。为了救他,玛努的哥哥放弃了参加亚运会的机会。
哈迪养了整整一年的伤,终于熬过来了,出院后,他特地跑去找玛努一家表达谢意。不过,玛努的哥哥早在那会儿回家的路上就出了事故,没命了。
知道这个消息后,哈迪觉得自己有责任帮玛努一家人帮忙登上去伦敦的飞机,好好报答他们的帮衬。
玛努花了一周的时间,跟哈迪学会了过肩摔这个招式。
可布古学习得不够用心,他充当医生的模样实在是一点也拙劣。在面试时,面试官问他“肾脏在哪儿?”布古就照着自己的大腿狠狠地捏了一把。
布古想也没想,当然是被拒签了。
巴利兴兴奋地整理好自己,准备去和凯瑟琳办喜事,可一到那儿才发现,这屋里的男的们都拿着凯瑟琳的照片,等着结婚呢。
大家聚在一起算账,场面一下子变得挺难堪。
等他们跑去找中介的时候,早就人影都没有了。15万卢比全都打了水漂,布古差点现场上吊,真是心碎不已。
第一个假中介表现得还挺逼真,在印度,润学其实是个相当制度化、体系化的事情。
照理说啊,越是经济拮据、需要润的国家,人民其实越难润出国;反倒是那些条件不少、润起来更有底气的国家,通常都是富得不要他们润的。
可印度,贫穷得刚刚好,恰到好处。
得啦,印度有一套规模挺大挺完整的教育体系,还曾经受到英国殖民的影响,加上国家基础工业还算扎实,所以印度人在语言能力和职业技能方面都相对比较有优势。
印度的海外社群管理得远比其他国家要有序,覆盖了很多国家的各个阶层。有时候大家开玩笑叫它“印度人压缩包”,一旦打开一个,里面就像双击一样蹦出一大堆印度人。
就拿电影里主角们的目的地英国来说,场景里到处都是印度人的身影,似乎大家都冲着那个地方去了。
今年九月,英国保守派爆发了一场规模很大的反移民示威,主要针对的就是来自印度的移民。
挺有意思的是,这帮参加游行的人中午吃的全是印度洋葱包子、咖喱卷饼,那卖这些吃的生意的也是印度移民。
英国这边其实已经没多少人愿意干那种低端的摆摊苦力活儿了,不管你是反对还是支持印度人,要是中午不想饿肚子,那就只能吃印度人做的饭菜了。
英国这边的第一豪门辛杜贾家族,第一代是印度人,不过在英国打拼了三代了,现如今已经算是西方传统的显赫世家了。
结果到了2024年,有个新闻爆出来,说辛杜贾家族在伦敦和瑞士的豪宅里,专门从印度请仆人过去帮忙。他们觉得西方的制度太落后,讲人权啥的,可我们高种姓印度人,觉得得有低种姓的奴仆来使唤,这才能显示出我的身份高贵。
所以,他们特意从印度招人,在自家豪宅里实行一套所谓的“优质奴隶制”经济。
除了英国,在那些以英语为主的发达国家里,这几年,印度人可真是遍地都是,几乎成了常态。
在2013年,印度的IT服务巨头印孚瑟斯公司为美国政府缴纳了3400万美元的罚款,这也是历史上最昂贵的移民案件赔偿金额。
大部分这类跨国大企业,通常会雇一些本地员工,考虑到法律风险和招聘的花费,这样一来既省钱又简便。
不过,这家印度公司不停地给印度本地员工申请商务签证,打着“举办跨国会议”的旗号,想尽办法把印度老乡们拉到美国去。
有人会觉得,全世界不都存在不少海外华人华侨社区嘛?那印度人到底有啥特别之处呢?
他们在印度非常出色,远远超越了全球其他地方的学者。
在赢学的锻炼方面,中国人明显比不过印度人。移民到西方的中国后代,里面不少到第二代就变成了“香蕉人”了。
印度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中,基本上算是最终形态,他们的制度和西方是源自同根,同出一源。跟中国移民那种小心翼翼、谨慎细腻的心态不一样,印度人反而经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西方人。
印度人一到西方,基本上都挺自信满满的,吹牛都成习惯了。PPT和报告写得那叫一个巧言令色,哪怕只是跟大人物在街头碰个面,也能说成是煮酒论英雄。被打脸了也毫不在意,只要你不觉得尴尬,能尴尬的反倒是别人。
对于同样信奉赢学的日耳曼族人而言,他们往往会错觉以为那些敢吹牛的印度人,比起埋头苦干的中国人要厉害得多。
靠着这招巴拉特赢学,印度润人在西方闯得风生水起,不仅如此,还建立起了完整的体系和制度,韧性十足,华人很难赶得上他们的步伐。
电影也是这样,受挫的主角们并没有就此认输。布古把妈妈多年的积蓄都挥霍了,妈妈气得逼着布古向奶奶发誓,再也别想着去英国了。
布古:我发誓,要是我再想去英国,我奶奶就会不行了!结果下一幕,奶奶就突然不行啦。
不肯放弃的布古都还没等到奶奶的葬礼完毕,就又去找了一个新的中介。
这个中介提出的办法就是考雅思,然后用学生签证去英国。
为了这个,主角们报名参加了一个90天的英语冲刺班,班里还有不少和他们一样想提高的同学。
有个叫苏奇的,他喜欢的姑娘加西曾和英国人结了婚,然后去了英国。没想到,加西被自己的英国丈夫家暴得鼓膜都破了。加西写信给苏奇求救,苏奇打算用学生签证去英国,把加西救回来。
在速成班上课的时候,哈迪因为英语水平不行,被老师取笑了一番。
玛努看到哈迪被笑话,忍不住出手相帮,拉着他一块跑出了教室,打算去录像厅看部爱情片放松一下。
电影里英国人在大本钟前求婚,下跪的那个镜头,让玛努看得一脸迷恋,心里直夸,这才是真正尊重女人嘛!不像我们印度,结婚还得让女人出嫁妆,真是有点儿不公平。
英语不太厉害的哈迪,琢磨出个专用模板,不管考官让聊啥话题,他都能用这个模板一股脑儿给应付过去,拖延时间,装得自己英语特别棒。
大家都试了一下,觉得稳得很,十拿九稳。
可是在口试那天,考官就不给你照着规矩来,不让写讨论题或者命题作文了,反而开始闲聊家常。
考官让你用两分钟说说你的家人情况,聊一聊你的家庭。
哈迪:我爸去世了,妈妈也不在了。奶奶、爷爷都已经过世了。
只有巴利一个人挺走运的,遇到口语面试的时候,正好被问到那些可以套用模板的问题。
放榜当天,只有巴利一个人顺利通过,其他人全都翻车了。巴利一个人坐上了飞往伦敦的飞机,而他们则都感受到一阵打击。
尤其是苏奇,因为他那被家暴的女神很快得知他没法儿赶过去帮忙的消息,心里那叫一个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
苏奇心灰意冷,干脆用煤油点了自己,走上了绝路。
在印度,这种靠投机取巧、学雅思的做法其实也挺常见的,司空见惯了。
印度那边有个说法叫做“不懂英语的雅思状元”,你要知道,这其实也是挺常见的。
大部分印度的润人,都是以“上学”的幌子在润,这种作弊手段,简直比电影里演的还夸张。
不过单从成绩单来看,他们个个都得高分,但是一到过海关,就得找翻译。有的被问到“政治学”这个专业名,回答竟然说是学炒菜,搞得人挺尴尬的。
起初英美的警察还以为这些人的成绩单是他们自己做假弄出来的,结果一查才知道是真的,是发成绩单的古吉拉特邦考场官方帮印度学生造的假。
这个考场的负责人向每个报名的学生收了2万美元的贿赂,然后一考试开始就关掉了摄像头,把监考老师都撤走,让考生们自己发挥。
要是像电影中那种费心背模板的,在印度那都算学霸啦,绝大多数人都直接弄个替考的。
难道西方国家的高校就没有人管一管吗?
因为好多年前,西方的高等院校就开始靠招收留学生来提升国际排名挣钱了,教育产业在英国已经超过了军工,成了第六大经济支柱,在美国也是一门大生意。
这些学校不仅对留学生采取降分录取的政策,还允许他们把在校期间的时间算进绿卡排队的时间里,毕业没多久就能取得居留资格。
不少印度人偏偏选择那些连教室都没有的野鸡大学入学,一到当地就开始打黑工,等到“毕业”之后再待一段时间,就能拿到签证和绿卡。
一旦被查到,他们就会辩称自己是被骗进了那些所谓的“教育骗局”,说:“你们抓不住那些野鸡大学,凭啥让我承担责任?”
2015年,ICE在美国搞了个钓鱼执法,他们自己组建了一所“法明顿大学”,没有教室没有老师,也从来不开课,但却拿到国土安全部的认证,还对外说能帮办签证。
学校网站刚开始运营,印度人就马上赶来了,都是为签证而来的,根本不打算真正上学。
美国ICE用这招钓鱼执法,抓了200多个印度润人,还用藏着的小摄像头拍了他们承认骗签证的视频,然后就把他们遣送回去了。
不过印度人被逮也没啥大碍,换个学校再招呗。许多一些不正规学校依然源源不断地录取印度学生,抓不过来也用不着担心。
在苏奇的追悼会那天,哈迪鼓励着那些情绪低落、心灰意冷的伙伴们,给予他们一些力量。
他说,英国人当初来到印度的时候,咱们也没问他们会不会印地语,也没试他们的语法,更没问他们过去时、现在时,单数、复数这些,他们倒是怎么有胆子来考验咱们的啊?!
哈迪咬咬牙,决定非得去一趟英国不可,带上苏奇的骨灰一块儿去。
可是,那些正规的办法他们都试过了,结果都不行,所以剩下的,也就只有一条路可走——走线。
电影里说呀,从印度走线润到英国的成功率也就25%,大部分人都在路上挂了。
这条路线是从印度的旁遮普邦先越过边境到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然后再经过阿富汗、伊朗、土耳其,最后再从土耳其乘船到伦敦。
光听这几个国家的名字,你就能猜到,这条路走起来肯定不轻松啊……
原本的方案挺周全,没想到一开始就出了问题,因为边境的河岸上搭起了一座瞭望塔,有人在那里专门盯着,导致不能坐船过去,中介也只能打道回府。
不过,主角们想出去的心劲儿还是挡不住。
于是,大家就搬着船,沿着河底推着走的,还用根管子接在水面上,来个换气。
主角们在河底一直苦苦走了一夜,结果人都泡得浮肿了,终于抵达了信德省。
一开始大家就累得走不动了,哈迪赶紧用巴利发来的照片鼓励大家,算是望梅止渴啦。
你们想过过好日子吧,想买车买房就行,可别忘了巴利啊,他在英国呆了六个月就搞定了这些事,你们还在犹豫吃苦打拼呢。
大家听了这话,顿时振作起来,打起精神继续向前走。
当大家经过阿富汗边境时,一伙武装分子假装让他们过关,实际上却是以射杀边境线上的人们为乐趣。
和主角队伍一块儿的那三个人,完全不听哈迪的话,结果就被武装分子的头儿用箭射中,三人一下子就全部丧命在了现场。
哈迪那三个人也被擒住了,武装分子的头头想对玛努动手,不过哈迪发现了破绽,反而把他们三个一举歼灭。
这段剧情纯粹就是电影里给男主哈迪开挂了,真让人觉得,实际上印度人的走线经历比电影还要吓人得多。
在墨西哥,有一类被称作“印度人猎手”的黑帮,他们专门在必经的走线路上拿着枪把线抓走,毕竟这帮人没有出入境记录,也没有警察保护,干这事挺嚣张的。
被抓走之后,这帮坏人还能用来要赎金,逼着他们帮自己做贩毒的帮手,要是不行的话,还能把他们的器官卖掉,简直是赚得盆满钵满的买卖。
长时间跟贩毒黑帮扯上关系,润人还被当地军警误当成毒贩,直接击毙了,事后也没有任何后续处理,死了也就算了,白白牺牲了。
就算运气好没遇到那些人,跟你一起做生意的印度人本身也是挺危险的事。
毕竟印度人在本土那份自信,敢对美国女兵动手,关于走线路的事也是不用多说了。据印度媒体自己说,印度女性被强奸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2022年1月,来自古吉拉特邦的帕特尔一家四口正准备从加拿大边境进入美国。
印度媒体在细节里含蓄地透露,这一家人在途中经历了不少挫折和侵害,忍气吞声,默默坚持,最终走到了加拿大。
可惜啊,那天越境时突然遇上了暴风雪,四个人都没带够御寒的衣服和食物,身无长物。等警察找到他们遗体时,这家人距离美国边境线才差12米呢。
这部电影把印度润人们在现实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集中在主角团身上演绎了一遍。
在那藏污纳垢的集装箱里蹲了整整一个月,藏在车底,藏在床垫里,各种手段都用尽了,什么路子都试过了,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总算抵达了英国。
三个人一脸泥灰,满身尘土,终于来到了他们日思夜想的大本钟前。
哈迪还记得当初跟玛努一起看电影的情景,他拿出戒指准备向玛努求婚。布古则在街头看到一个巴利打扮的雕像,他一开始还觉得是英国尊重外国文化的表现,结果直到最后才发现那雕像其实就是巴利本人。
原来,巴利寄回来的那些照片都是假装的,目的是为了让家人别担心。
到了英国后,他依旧是低人一等的存在,和那些从印度搬过来的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宿舍里,还在街头摆弄成雕像的模样谋生。
玛努觉得挺迷糊的,不会吧,你不是拿着学生签证嘛?
巴利说那学生签证根本是假货,他们根本没在大学念书,要是被抓到的话,就得进监狱,只能偷偷在这边打黑工。
这个剧情实际上也有真实的原型,2023年,加拿大披露了一起假学生签证的案子,里面有700多名印度人,都是凭借假高校录取信偷偷跑去加拿大的。
一直到这些印度学生完成课程后,准备申请永久居留时,加拿大边境服务局才发现他们拿到的录取通知书都是伪造的。
而且,这超过700份的假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印度中介编造的。
理应让这群人都被遣送回去,不过在加拿大的印度人们集体站出来反对,开展了游行示威、闹事。
加拿大政府这次表现得挺“善心”,决定对那些“没有参与作弊”的印度学生手下留情,意思就是说,只要你不是主动弄虚作假,是被骗的,还确实是来加拿大读书的,那就可以不追究你了。
两年过去了,加拿大这才发现事情的严重后果。
去年11月份,加拿大的网民开始对逐渐增多的印度人感到不舒服,有点排斥的意思。
印度人在加拿大街头立马反过来示威游行,声称我们印度人才是加拿大的主人,该走的反而是你们,赶紧滚回欧洲和英国去!
怪不得印度人和印第安人用一个词呢,要是有啥问题,去问哥伦布呗。
有个加拿大的记者当时在推特上传了个现场录像,他说:“卡利斯坦分子在卑诗省搞示威游行,喊着‘我们是加拿大的主人’和‘白人应该回到欧洲和以色列’。咱们凭啥让这些人影响咱们的外交政策呢?”
最近这段时间,加拿大民间对印度人的不满逐渐上升,加上新上任的偏保守派总理也让局势变得更复杂,导致加拿大政府对印度人的签证政策变得更加严格,拒签的印度人比例高达80%。
之前日本打算引进5万印度人的时候,也遇到了一波民众的反对,当时在网上流传的一张照片特别火,大家都在议论这事呢。
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全球的普通人也都经历过类似的感受——如果你讨厌印度人,说明你还没有真正了解他们,一旦你了解了,可能会忍不住想吐。
一看到巴利在英国的情况,哈迪之前那些幻想全都打碎了。
每天社区都会有车子开过来,把他们接走去做临时工,为了那些扫厕所、打扫卫生、卖小电影这些差事,大家都拼得头破血流的。
到了晚上,只要警察来社区例行巡查,他们就得像老鼠似的躲到墓地里去睡觉,才放心。
哈迪最先忍不住了,他是个军人,实在搞不懂这种到处藏匿的生活。有点扛不住了,可玛努倒是还能接受,心里盼着哈迪为了自己能留下来,好好陪着。
哈迪只得妥协了,又重新着手想办法弄到英国国籍。
英国那边的中介跟他说,方法就几条,要么你财力雄厚,投一百万英镑就能拿永居,要么让玛努跟本地人结个婚拿身份,两年后离婚,再跟哈迪他们逐个结婚再拿身份。
要么就走政治避难这条路,声称自己在印度遭到政府迫害,没法继续生活下去了。
原本主角们打算走结婚的流程,可就在神父宣布新郎可以亲吻新娘的那一刻,婚礼出现了卡壳,玛努就是接受不了和新郎接吻。
哈迪更是火冒三尺,觉得英国人太离谱了,婚礼上居然敢亲嘴,要真结了婚,不就得睡一起了吗?
玛努用一个过肩摔直接把新郎摔倒在地上。
哈迪当场一顿猛揍新郎,神父一看到情况就报警,把他们一帮人都送进了监狱。
像玛努那样真心想跟英国人办婚礼,算是挺踏实的了。
在加拿大,有个印度教寺庙,后来被揭露其实是一家专门的“假婚礼摄影棚”。只要你掏钱,配偶、宾客、伴郎伴娘,还有主持人,甚至各种证件和照片,全部都能一应俱全,都是“加工”好的。
因为他们懒得认真的服务,加上接待的客户实在太多,结果被一位签证官发现啦。发现许多印度人提交的结婚照里,所有新郎新娘和宾客,看起来居然一个模样,全部都一样,才把事揭了出来。
这回,主角们只有在法庭上讲自己遭遇到迫害,选择走政治避难这条路了。
玛努、巴利和布古听了,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当场就泪眼婆娑,鼻涕直流,说自己是怎么遭到迫害的。
只有哈迪不肯出卖国家,坚持不说谎,结果最终被送回印度了。
岁月如梭,转眼间25年过去了,当年的那帮主角们都变得满头白发了,玛努更是得了绝症。这会儿,她想起了祖国,渴望在自己的故乡安然离去。
可当初,他们靠抹黑自己的祖国才拿到英国的国籍,印度政府也不打算让他们回去。
玛努的那三人只得又去找男主角哈迪,再次踏上归途,走线润回印度去。
哈迪挺机灵的,你看,他们假装是刚从印度出来,准备偷渡去西方,然后又把当初在边境被射杀的那三个人的身份,告知了玛努、巴利和布古。
当执法人员发现这三个印度人时,本能反应就是把他们遣返印度,殊不知这正中他们下怀。警官看到这三人被送回印度,还问他们:
嘿,怎么你们看起来都这么高兴呀?
因为咱们得回家啦。
到结尾,导演故意把这场相隔25年的重逢拍得特别动人,还加入了不少爱国情怀的元素,让人看了很有共鸣。
玛努的家被找回来了,家人们都热情欢迎她归队。布古的妈妈依然深爱着自己的儿子,给了他一个暖融融的拥抱。
那条街上的平凡景象,竟然让几个人忍不住泪流满面,童年那些熟悉的事情,真是触动人心啊。
老实说,咱们中国人看了这段,估计反应就是怒火上头,然后忍不住乐了。
要是你是靠正规的途径去了国外,可能是出于职业规划或者人际关系的考虑,在那边工作并最终定居,也没人会怎么说你。
可巧这几个人是通过走私线路、出卖自己国家的方式留在英国的,全世界哪个国家的人会喜欢这样的叛徒呢?
你连自己国家都不认同,对家人也没尽到责任,等到老了死在外国也挺自然的了,回来干嘛呢?家人凭啥要接纳你啊?
你即使再怎么拼命感情轰炸,选择走线、申请政治避难的那些人也跟“爱国”这词儿根本搭不上边儿去!
不过呢,这部印度电影的主创们脑洞真是大得不行,价值观也特别扭曲。整部片子里,导演根本没有批评女主角们的那些行为,反而还在夸他们的勇气,甚至还把矛头指向那些给他们添麻烦的国家,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
影片结尾,男主哈迪和女主玛努为了彼此坚持了整整25年都没结婚,哈迪站在玛努家屋顶上,背靠着那座和英国大本钟一样的建筑,向玛努发出了求婚的请求。
硬是把那个走线润英的女主和宣传爱国主义的男主强行凑到一块,整体故事就这么画上了一个怪里怪气的不伦不类的结尾。
在片尾字幕里,印度的主创人员一边展示印度润人实际走线的照片,一边用文字传达了一个挺离谱的价值观念。
他们说,差不多140年前,想去哪个国家都不用签证,那会儿签证反倒成了歧视移民的工具,现在边境只对有钱人敞开,穷人因为财力和学历的原因,都被拒签了。
每年有一百万人偷偷跑到别的国家,只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很多人在路上丧命,尸骨都找不到,家人们也没法为他们举行最后的仪式,因为不知道亲人到底还活着还是已经不在人世。剩下的幸存者中,也只有少数能回到曾经的故乡。
翻译一下就是:
不聊这些事实上的事,你又怎样阻挡我去更不错的国家呢?
你想象一下,要是中国的电影人拍一部关于走线润美人群的电影,里面还暗里歌颂他们其实也是爱国、爱家的,最后还说他们可以叶落归根回家养老,这事儿肯定会被群众们骂得体无完肤,导演估计都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不过这部印度电影在2023年底一上映,就冲进了当年印度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名,里面就数少的两部非动作片之一,全球票房也突破了40亿卢比。
根据《印度时报》的报道,印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侨民汇款接受国,在2025财年里,海外印度人总共向印度转账了1354.6亿美元,比上年多了14%,再创纪录。
用电影里的话来说,要么就只能说明,印度人对那些不择手段、向外邦“润”的事,根本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电影里传递出来的这种离谱的价值观,实际上也得到了大多数印度人的认同。
其实啊,虽然每个人都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有追求理想生活的自由,但这事儿不免让人琢磨。
要是你的幸福是靠抛弃亲人、背叛祖国、抹黑家乡换来的,那岂不是太自私、只为自己着想了吗?
要是只学了点西方自由主义,结果变成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这种所谓的幸福和自由,还是别要得了。
炒股配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