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9·3阅兵的时间点越来越近,一张特殊的请柬引起了国际的关注,这份请柬,不是给达官显贵,也不是给哪国总统,而是当年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的国民党老兵,邀请他们前来观礼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
很明显,因为这张请柬的到来,以赖清德为首的民进党当局如坐针毡,于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阻挠这些国民党老兵的回家之路。那么,大陆这次邀请国民党老兵到底代表了什么?他们又能顺利参加这次阅兵吗?
老兵眼里的家国万里路
我们先抛开所有宏大的叙事,把目光投向一个可能的身影,在台湾某个寻常社区里,或许住着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先生。他每日的生活,就是看看报纸,在摇椅上打个盹,平淡安详,但他一半的记忆属于家长里短,另一半,则牢牢锁在了八十多年前那段烽火硝烟里。
他或许已记不清很多细节,但某些画面,总像老旧的胶片,在午后的阳光里反复播放。他记得连长吼出的命令,记得战壕里泥土混着火药的气味,也记得身边十八岁的同乡,倒下前嘴里轻轻唤着娘。
展开剩余87%在滇缅的丛林里,脚下是烂泥,头上是瘴气,他分不清模糊了双眼的是汗水还是泪水。那时,他们是“国军”,穿着不一样的军装,听着不一样的号令,可枪口对着的是同一个敌人,守护的是同一片山河。
为了这个国家,他们把青春、健康,甚至生命,都押在了那张无形的牌桌上。战争平息后,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他们的人生随之流转,最终落脚在海峡彼岸,几十年过去,故乡成了回不去的远方,当年的战友也一个个凋零。
他身上的功与过,是与非,似乎都淹没在了复杂的政治话语里,有时候,他或许都会恍惚:那场仗,那满身的伤疤,到底还有没有人记得?而今,这份来自北京的请柬,就像一声穿越了八十年光阴的集结号。
它没有要求他再次披挂上阵,那样对一个近百岁的老人太过不现实,它只是请他来“观礼”,坐在舒服的椅子上,看一看今日的锦绣山河,看一看这支已经强大起来的军队。
这种安排,藏着一种不动声色的体恤,它悄悄告诉这位老兵:你的血,国家从未忘记,你为这个民族流过的血,早已超越了党派的藩篱,汇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长河,请你来看看,你当年拼死守护的这片土地,如今已是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对他而言,这一趟行程,也许无关荣耀,更多的是一种确认,一种与自己一生的和解,也是替那些没能等到胜利的兄弟们,再看一眼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岛内绿营的不安
如果说第一面镜子,照的是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浮,那么这第二面,照出的就是海峡间真真切切的政治生态。北京发出的这份邀请,是一步光明磊落的阳谋,它光明正大,却让对岸某些人如坐针毡。
长期以来,民进党当局执着于“去中国化”,在历史课本上大做文章,企图模糊甚至割裂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尤其是那段共同的抗战史。他们想方设法要塑造一种印象:台湾的命运与大陆无关,那场战争不过是“中国的战争”,而非“中华民族的战争”。
然而,这张请柬,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瞬间打破了这种虚假的平静。它绕过了所有复杂的政治辞令和法律条款,直抵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究竟承不承认,那些为保卫中华民族而战的英雄?
这一下,民进党当局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他们阻挠老兵前往,甚至以停发终身俸禄相威胁,那他们的形象会是什么?一群为了政治私利,不惜打压恐吓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耄耋老人,这不仅会寒了老兵的心,更会在台湾社会内部引发反感。
而如果他们放行,那又等同于默认了这次邀请的合理性。当那些胸前挂着勋章的老兵,坐在天安门的观礼台上,画面通过直播传遍全岛时,这本身就是对“去中国化”最有力的消解。
它会提醒无数台湾同胞:看,我们的先辈曾与大陆军民并肩作战,我们的根是在一起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和历史的再现,是任何政治宣传都无法隔断的。所以,他们只能气急败坏地指责这是“统战阴谋”,是“分化台湾”。
但这种说辞显得苍白无力,因为“统战”是利益的算计,而这份邀请的核心,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的关怀,是对血脉的召唤。用冰冷的政治术语去解读一份充满人文温度的请柬,只会暴露自己的格局狭小和用心猥琐。
这面海峡的镜子,照出的不是谁的军事肌肉更强,而是谁在人心向背的棋局中,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它让人们看清,有一种力量,可以穿透政治的迷雾,那就是根植于血脉深处的共同记忆和民族情感。
未来百年,何以书写这段史
任何历史事件的意义,最终都将由未来定义,这第三面镜子,照向的正是未来,照向了历史该如何被书写。这次邀请,绝不仅仅是为了那一场阅兵。它更是为了那段中华民族浴血抗争的历史,写下一个不容篡改的注脚。
在国际上,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叙事,长期以来被西方国家主导。中国的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做出的贡献,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体现。邀请国民党老兵观礼,就是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更完整、更全面的中国抗战史。
它告诉世界: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是包含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浴血奋战。这种对内整合历史,对外统一叙事的做法,彰显了一个大国的历史自信和胸怀。
一个能够正视并拥抱自己全部历史,包括那些曾经的对手和分歧的民族,才是真正成熟和强大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对下一代人的影响。当两岸的年轻人看到,那些曾分属不同阵营的军人,在耄耋之年能够共同纪念民族的胜利时,他们会思考些什么?
他们会明白,政治的分歧是暂时的,而民族的血脉却是永恒的。他们会看到,无论课本怎么修改,都无法抹去祖辈们共同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历史事实。这种超越党派的历史认同,正是构筑未来和平统一最坚实的心理基础。
当那些老兵的身影出现在天安门,他们本身就成了一部活的史书。他们的存在,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驳斥,也是对“台独”分裂势力最深刻的否定。因为他们的每一道皱纹、每一处伤疤,都在诉说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同属一个在危难中不曾屈服的民族。
结语
九月的阅兵,最大的看点或许真的不是什么先进武器,而是在观礼台上,那些历经风霜的身影。他们可能沉默不语,但他们的出现,本身就是最响亮的宣言,不是吗?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2025-06-24《阅兵将邀请国民党抗日老兵到现场观礼》
环球网2025-07-29《社评:阻挡抗战老兵来大陆,暴露赖清德民族败类嘴脸》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2025-06-24《阅兵将邀请国民党抗日老兵到现场观礼》
环球网2025-07-29《社评:阻挡抗战老兵来大陆,暴露赖清德民族败类嘴脸》
发布于:陕西省炒股配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