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就能第一时间接收到新的文章推送,并且能与更多读者一同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一直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为了让文章更具可读性,细节可能进行了润色,敬请理智阅读,本文仅供参考。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展开剩余88%苏轼,那个才华横溢的宋代文学巨匠,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曾路过南华寺并朝拜六祖慧能的真身。这一幕令人感到十分意外,毕竟他生前一直以豪放自如的个性示人。那么,为什么在此时,他会做出如此庄重的举动呢?更让人惊讶的是,苏轼在此地痛哭流涕,仿佛所有的压抑情感终于找到了出口。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临终时留下的八字遗言,似乎总结了他一生的所有得与失。
这些简短的字句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深意?他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在生命的尽头发出如此感慨?
少年意气风发
年仅二十的苏轼意气风发,带着满腔热血和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京城参加科举。此时,他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一经呈现,便令考官欧阳修眼前一亮。欧阳修被文章中展现的深厚文采深深打动,甚至预言他日后必成大器。苏轼的才华获得了欧阳修的认可,仿佛一张金字招牌,迅速让他在京城文坛崭露头角。那个时候,苏轼的文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每一篇新作都成为文人们争相传阅的对象。
彼时的京城,文人辈出,但多数老一辈如欧阳修等文人已感力不从心,而年轻一代则缺乏真正的领军人物。苏轼的横空出世,恰如一股清流,注入了这个渴望新鲜活力的文坛。他的作品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经学思想,还融入了新的视角与创造,令人耳目一新。
无论在科举考场,还是在与同道之士的诗酒聚会中,苏轼都显示出他独树一帜的文采与智慧。这个时期的他,笔耕不辍,既能写出激昂慷慨的政论,又能作出柔美精致的诗词,展现了他不凡的文学才华和广泛的创作视野。
仕途坎坷,显现真情
1066年,正当苏轼蓄势待发,准备大展宏图时,父亲苏洵的去世迫使他暂时离开政坛,回家守孝。三年后,他再次回到朝堂,却发现政治局势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此时,王安石的变法正在大力推进,国政风云变幻,欧阳修因反对新政而遭到贬黜。
面对如此巨变,苏轼选择站在欧阳修一边,公开批评王安石的改革措施,这一立场让他与新党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从1071年起,苏轼先后被外派至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职,尽管这些地方并不算偏远,且他在地方任上屡屡取得政绩,但始终未能重新回到权力的核心。
尽管仕途坎坷,远离中央政权,但苏轼并未因此失去斗志。在担任杭州知州期间,他亲自主持疏浚西湖,修建堤坝,造福百姓,这一举措后来被人们称为“苏堤”。在密州时,他为防海潮灾害,力排众议修筑海堤;在徐州,他更是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展现了非凡的治理才能。尽管如此,政治的风云变幻与权力斗争让他始终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
乌台风云,命运急转
1079年春,苏轼的仕途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打击。由于他在一份普通的述职报告《湖州谢上表》中使用了“不适时”的措辞,被政敌断章取义,造成了对朝廷政策的不满。此事最终演变为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严密审查,甚至面临死刑的威胁。幸得太后求情以及王安石的干预,最终他被保住性命,但这次政治风暴却深刻影响了苏轼的心态。
在监禁期间,苏轼经历了许多曾与他交情深厚的朋友的背离,但他始终保持冷静,甚至在囚禁中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词,表露出他超脱的心境。这首词中,他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不仅是他面对困境的豁达态度,更展现出他对命运的洒脱和对人生的从容。
南华寺前,悟人生真谛
1094年,五十七岁的苏轼在前往惠州的途中,偶然经过南华寺。当他站在六祖慧能的真身前,过往的种种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苏轼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政治生涯中的起伏波动,以及因贬谪而流离失所的岁月。在此地,他情不自禁地痛哭流涕,这一刻,他似乎找到了内心深处的释然和慰藉。
此行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他对禅宗教义的深刻领悟。他在南华寺中冥思苦想,突然豁然开朗,意识到人生的得失皆是过眼云烟。功名利禄不过是身外之物,真正的平静与安宁,来自内心的觉悟。这份觉悟让他写下了那首《南华寺》,不仅追忆过去,更展望未来,以超然的心境面对即将到来的老年生活。
八字总结人生
在临终时,苏轼留下了八个字:“吾生不恶,死必不坠。”这句简单的遗言,凝结了他一生的总结,也展示了他超然的智慧与心境。这八个字传达出他对自己一生的肯定,和对未来命运的从容态度。即使在面对生死的最后关头,苏轼依然能够以佛家的轮回观念安慰自己,坚信自己一生的清廉与坦荡必将获得转生的善果。
这些字句,不仅是苏轼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对后人的期许。他希望子孙能够继承自己的精神与品格,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保持内心的澄明和平静。苏轼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精神升华,向世人展示了真正的文人境界:超越世俗的得失,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这种精神,无疑是对世人的一种深刻启示。
苏轼的一生充满传奇,他从少年时的意气风发,到晚年的达观从容,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磨难。然而,他始终未曾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最终以超凡脱俗的姿态,走向了人生的巅峰。南华寺的那一哭,既是对往事的回忆,也代表了他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深刻理解。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配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