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斗中,有一位出人意料的关键人物——何国安。一个普普通通的炊事员,居然成为了我军攻破越南“鬼屯炮台”的决定性人物,翻转了战局的命运。
1979年,战火正燃,全国上下都处于紧张的战备状态。几十万大军摩拳擦掌,准备为国家的尊严与和平而战。这场战斗的战略布局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兵分东西两路,双方指挥官个个赫赫有名。西线由杨得志将军率领,任务是清扫老街地区的越军残余部队。东线,由许世友将军亲自指挥,目标是夺取越南北部重镇——谅山。
谅山是越南北方的交通枢纽,其地理位置战略意义非凡。如果能占领谅山,我军便可掌握整个战役的主动权。而从我国广西通往谅山的唯一通道就是那座关键的小镇——同登。为了控制这个交通要道,许世友将军动用了两支精锐部队,誓言以雷霆之势攻克同登,之后直捣谅山。然而,战况并不像预期的那样顺利。
展开剩余82%同登镇外的“鬼屯”山成为了我军前进的巨大障碍。山顶上有一座坚固无比的“鬼屯炮台”,它并非普通的防御工事,而是一个巧妙布置的“魔鬼工事”。炮台三层结构,钢筋混凝土,外层是夯土,抗打击能力极强。更麻烦的是,炮台背靠天然石山,通风口、补给道等关键通道巧妙隐藏在山岩缝隙之中,这样的防守布局使得攻破它几乎不可能。
越南方面明白这座炮台的重要性,派遣了飞虎团的精锐士兵驻守其中。最初,我军倾尽全力多次冲击,却始终未能打开缺口。此时,情况陷入了僵局,指挥部一筹莫展,所有战术图、山形图纸都已经翻得破烂不堪。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出现了——何国安。当时,他是一名广西宁波人,在一家火力发电厂担任炊事员。在听到前线伤员提起炮台的情况时,何国安沉默了片刻,随即说道:“我知道,我小时候曾在那里做过苦力。”原来,何国安的童年时光曾在“鬼屯”山上度过。十岁时,他和一群同龄孩子被法军抓去做劳工,在那里搬石头、运水泥,每日的辛劳令人无法想象。
他记得那座炮台的每一个细节,记得那些被皮鞭抽打的日子,记得山洞中的严寒与风中的呼啸声。甚至还记得那晚因错误搬运混凝土板,被罚在寒冷的山洞口站了一整夜。就在那一夜,他通过炮台通风孔听到了兵员们的谈话,记住了风的流动方向和空气的温度,甚至能辨认出通风口的具体位置。
当何国安出现在前线指挥部时,他穿着旧工服,双手沾满了厨房的油污,但那双眼睛却充满了坚定。他详细地向指挥员们描述了自己记忆中的炮台结构,准确指出了通风口的位置及其可能的内部通道。
战斗进入夜间,何国安换上了作战服,带着队伍悄悄接近炮台。夜色中,他依靠地形与记忆,凭借脚下石块的质感与风的流动,准确判断出通风口的方位。“这里的石头有温度,是被通风管道内传出的热气烘烤过的。”他低声说道。这一细节,让全队士气大振。
就在准备继续前进时,突然传来敌军的机枪扫射。敌军显然设有监听装置,发现了我们的行动。激烈的交火在黑暗中爆发,几名战士受伤,但他们坚韧不拔,坚持继续执行任务。最终,他们找到了那个古老的通风口,并用撬具将其打开。
就在敌军紧急反应过来时,何国安和队员们用汽油与火焰喷射器,迅速攻击了通风口。熊熊烈焰迅速吞噬了整个通风管道,短短几秒钟后,炮台内部发生了剧烈的爆炸,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黑烟冲天而起,炮台的命脉被完全摧毁。
当外围部队接到信号发起总攻时,整个鬼屯炮台已然瘫痪。战斗持续了数小时后,敌军的最后一部分防线被突破,我军顺利占领了鬼屯炮台。这一战的胜利,为我军打开了通向谅山的大门,也为整个东线战局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何国安并未因这场胜利而沾沾自喜。那天,战士们冲上山头,向他报告成功的消息时,他依然低头,眼神沉静。“不是我,是你们,是那些没能回来的兄弟们。”他说道,眼中闪过一丝悲痛。
最终,鬼屯炮台被完全占领,所有敌人被消灭。战后,何国安被授予“支前模范”荣誉,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但对他来说,比荣誉更重要的,是那五名为他拼命的年轻战士,还有那两个未能回来的名字。
何国安,一个普普通通的炊事员,凭借着童年的记忆和坚毅的信念,成为了那场战斗中的英雄人物。他的事迹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个普通人,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传奇。
发布于:天津市炒股配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