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本报评论员 项向荣
■ 本报评论员 项向荣
近年来,一股老厂房改造的热潮悄然兴起,发展工业旅游,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选择。但是,媒体采访发现,工业遗址改造虽越来越多,“出圈”的却仍是少数。与山水风景游、文化名胜游等成熟的旅游产品体系相比,很多发展多年的工业旅游景点依然处于默默存在的状态。
工业旅游是以工业遗产、生产场景为核心资源的跨界旅游形态,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记忆与情绪价值。老厂房改造成工业旅游景点,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延续。将工业文明的遗迹,巧妙地融入现代文旅产业,让人们在欣赏独特景观的同时,感受工业时代的厚重底蕴。
然而,这股热潮为什么不能“出圈”?很大因素是陷入同质化这个陷阱。比如一些地方只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将老旧厂房改造为文创园。因为缺乏独特的创意和个性,那么这些改造后的工业旅游景点,很可能会陷入千篇一律的困境。就像一些地方的工业旅游项目,无论是景观设计还是业态布局,都大同小异,游客在不同的景点,看到的仿佛是同一个模板下的产物,这样的旅游体验必然会大打折扣。所以有业内人士指出:“部分工业旅游项目市场意识不足、工业文化挖掘不够、引流量聚人气的特色产品少等问题,是难出圈的主要原因。”
工业旅游项目需要适应当下市场对参与感、互动性的强需求,在场景创新、体验设计与消费链路搭建上进行创新设计,实现从观光式游览向沉浸式体验的转型突破,让富有地域特色的工业文化、工艺技术、工业遗产、工业产品成为旅游爆款。
这方面还是有不少工业遗存转型成功的案例。以浙江建德航空小镇为例,它的前身为浙江横山钢铁厂,改造后融合航空元素,利用千岛湖通用机场空域资源,开发“低空+旅游”融合业态,保留工业风貌的同时新增高空跳伞、热气球等体验项目。因为特色明显,2025年“五一”接待游客3.4万人次。杭州大运河拱墅段工业带,23处工业遗存根据老厂房曾经的产业特点,打造具有主题性的工业旅游项目,因地制宜改造为博物馆群、创意园区,成为人们认知社会、理解技术、建立联系的重要场域,工业游沉淀为有价值的文化消费供给。
从这些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每个老厂房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深入挖掘这些独特的元素,将其与当地的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才是取胜之道。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工业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感受工业文化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当地的其他魅力。对此,在改造过程中,地方政府也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探索创新盈利模式,促进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与文化的共荣。
老厂房改造成工业旅游景点,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途径。必须避免同质化,要因地制宜,以独特的创意和个性为引领,助力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这样工业游才能既“出新”又“出圈”。
炒股配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